世界杯在线财联社12月21日讯,中科院自动化所数字技术中心规划管理部主任李哲峰在《硬科技——中国经济“硬支撑”》发言中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中国制造2025继续推进,下一个投资风口在硬科技。硬科技产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等领域中的高精尖原创技术,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中国正在经历由原来的“人口红利”转向“技术创新红利”时代。科技创业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下面,我们有请中科院自动化所数字技术中心规划管理部主任李哲峰先生,为我们带来主旨演讲:《硬科技——中国经济“硬支撑”》,掌声有请!
李哲峰:各位专家领导,大家好!非常感谢财联社和天风证券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聊聊科技、科创、硬科技。
刚刚接到徐总给我这个课题要求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科技击中了我,当时的课题就叫做硬科技——中国经济“硬支撑”,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因为现状的确是这样的,我现在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科技工作者。我完整地梳理了一下,为什么我会坚信硬科技会成为中国经济的“硬支撑”?我把它整理成这样的报告来和各位做一个分享。
首先来说我听到的、看到的,以及我自己经历的三件事,都有巨大的反转,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正在发生重要的变迁。
第一个先来说一个我听到的事。大家知道在很久以前,在美国的英语单词里面有一个词叫geek,在很久以前,很多人会去问geek跟nerd有什么区别?nerd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书呆子,那个时候大家往往分不清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geek代表着美国有一些群体整天不和别人打交道,整天就是抱着一个电脑,不知道他们在鼓捣什么东西。那时候的geek形象往往是这个样子,是一个贬义词。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剧情开始有了反转,人们发现这些geek还能弄出一些东西来,比如说他们找出了系统、苹果,后来发现geek还有点用,所以这个从贬义词变成了中性词,后来又变成了褒义词。
我们发现Geek这个词未来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神义词,未来Geek这个群体在中国给他们一个很好的中文翻译叫做极客,未来的形象有可能是这个样子,像复仇者联盟里面、漫威里面的超级英雄一样。漫威这部电影是科幻迷的最爱,其中有一个剧里面有一句台词,他说魔法只不过是人类尚未掌握的科技,想想也说的非常有道理。现在我们随便拿起一个手机就可以给远方的亲人打一个电话。但是往回倒推我们的父辈像我们这么大年龄的时候,这就是一个魔法,也就是东方不败的千里传音术。当变成一个普及性的东西的时候就变成了科技。
还有一句话,他说魔法是个体掌握科技,而科技是文明掌握的魔法。当一部分科技只能被一小部分人被掌握的时候,你看它就像是魔法一样。
几年前,大家都熟知的一个例子。有一年,阿里巴巴他给大家买了一些月饼,中秋节发月饼最后还剩下几百个没发掉,到了一个时间大家来抢月饼,后来安全部的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利用脚本抢月饼,结果一下子抢了100个,后来都统统开除了。这个时候分成了两波完全不一样的意见,一波是大众,他们认为你作为科技人员就应该遵守大众的规范,所以往往会支持阿里的一方。在科技界里面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他们会觉得写脚本这件事情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跟喝水、跟平时走路是基本差不多的,这只是一种非常基本的生存技能,我只是写了一个脚本而已。所以那个时候很多科技人员就把这件事情拿哈利波特来作比喻,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面不能说不允许哈利波特他们不使用魔法,但是在电影里面这种剧情经常出现。
在漫威电影里面出现一个科索维亚法案,该法案要求对超级英雄的能力进行管制,这个事情就是我们看到在现实中的科索维亚法案。所以我把它定义为是一缕阳光照进了鲜为人知的极客世界,但是极客的力量在变得越来越强大。在前年的时候,吴军教授写过一本书叫《智能时代》,最顶端叫做有一句线%的人将控制未来,其他人将被淘汰。现在的极客们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的技术在慢慢变得非常强大,这些极客未来可能会统治世界,他们也可能会创造一种新的形态。
再说一件我看到的事,因为工作的关系跟很多的企业都有很多交流。我在跟做科技和商业这件事情做了十多年的时间,接触过很多的企业。在这之前,2010年左右的时候,我所接触的很多企业大部分的企业家都是销售人员出身。举一个例子,我接触的一个行业就是合成行业,合成行业有一个现象,当时我接触一个苏州的老板,他说他几乎是这个行业里面作为技术人员创业成为老板的唯一一个人,大家知道合成企业成千上万,只有他一个人是技术出身的。那个时候你会发现一个销售人员出身的企业家他创办了一个企业,然后雇佣了很多科技人员来帮他打工,科技人员在他的企业里面往往成为一个配角。但是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剧情有了很大的法转,我们中科院鼓励大家去创业,不只是中科院,在设备商的很多企业家都是技术出身,而销售的人越来越难以创业。我开始看到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那就是以前一个销售人员创业了几年之后打的头破血流,最后没有创业成功,然后找了一个科学家创业的公司帮助他打工销售他的产品,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今年我在跟很多的创业公司去讨论发展问题的时候,我会建议他们有一个营销的副总,而且持有比较大的股份,因为我认为商业在科技型企业里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很多的科技公司他们销售往往是专业销售,你没有科技功底就没有办法做销售。
以前是一个贸工技的时代,现在变成技工贸的时代。这里面提到贸工技和技工贸,这里面有两个人,一个是任正非,一个是柳传志,大家认为这两个人是贸工技和技工贸两个时代的典型代表。我相信这两位前辈的个人能力是不相上下的,改革开放40年的100个重要人物,他们的能力都是非常强。但是为什么最近大家都开始热捧华为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反映时代的情况。华为这家公司特别关注科技的投入,2017年财报显示华为的科研投入在全球范围内是仅次于亚马逊,而且是它的竞争对手思科的两倍之多。华为的专利数是排名全世界第一,这就是一个硬科技公司它的主要特点。这几年让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之上。
再说一下我自己个人经历的事情,其实我本科的时候就是技术出身,在读的是信息工程专业,那个时候我梦想用科技来改变世界,我认为在传统产业里面直接用科技改变它的空间,后来在进行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单有科技不行,商业在里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商管的老师建议我去读一些商管的课程,我当时就去了英国,在华为大学有一个专业叫做工程商务管理,学的就是科技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当时这个课程虽然是在研究科技的产业化和商业化里运作,我们学了战略、组织、运营、营销等等,这些商科的课程。
所以前面在本科阶段我是一个关注产业科技化的科技男,最后转化成商务男。我毕业之后拿到了offer,但是为了爱情还是回到了中国。回到中国之后发现了一个现象,我这个专业在英国可以拿到很好的工作,但是在中国拿不到我理想的工作,我回来的时候是2005年,2005年时候的中国科技产业化其实并没有多少的机会,当时大家热炒的是互联网的概念,讲的是赚快钱,讲的是你的商业模式够不够,那个时候华为在互联网教材里面是一个反面案例。
我还是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既然没有太多的机会在科研院所里面找到一个科技产业化的工作。于是我在企业里面比如说做高管,也自己创过业,很长的一段经历里面是在中国最大的管理公司里面,后来是做到北大纵横的副总裁。我的工作主线没有脱离商业与科技来结合这件事情。
在2006年、2007年的时候,我经历了几件事情触动了我,我之前主要是为科技赋能,比如说树立了“十三五”的信息规划,世界杯官方我再带着三个咨询团队来给国家电网总部做整个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时候一部分涉及到大量的科技内容,所以那时候是在服务于科技。但是后来就发现科技它的重要作用开始逐渐偏向于商业,有一次去跟浙江省商业院进行交流,我所谈的全都是关于商业和管理如何赋能于他。旁边有一位年轻人,他就谈到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怎么样赋能于企业和医院未来的转型升级。在那一刹那,我觉得我被秒杀了,因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能对于我们现在所有的管理结构和商业结构形成很大的冲击。
第二件事情,有一个风投公司主动找我创业,说现在是一个科技创业最好的时代。还有一个事情是,2007年底的时候,中科院当时主动找到了我,目前大家知道中科院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机构,国家最高的科研机构,很多前沿的科技都是来自那里,以及来自于我们中科院,很多科技型的企业大家能想到的科大讯飞、LG等等其实都是在中科院,很神秘的一个机构。
但是从2017年开始,中科院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就是开始关注科技的产业化,找了很多人,包括找到我,说有没有意向去做产业化运作。后来我是经过了8个月的谨慎挑选,我进入中科院自动化所来做科技产业化。
我简单介绍一下中科院自动化所,它是代表中科院组织筹建中科院人工智能创新院,包括了很多高端科研院所,以及像阿里、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的机构组成了一个大的科研联盟,也就是说国家拿到这样的一个主办的资质是中科院自动化所进行了半年的竞争,最后是以非常明显优势胜出的结果。
刚刚进入自动化所的时候,那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科研机构,且不说中科院人工智能创新院的姿态,3000人里面有70%以上是博士,而且这里面目测有一半以上是双博士,非常高端的一个科研基地。一开始我在里面有点像一个边缘人物,当时会参加很多的会议,一开始我们在交流方面还是有一点隔膜。
但是后来这个剧情反转的非常快,大家发现商业能够助力科技的发展,我在内部非常受欢迎,很多一些重要的任务就交到了我身上。比如说中科院自动化所以及我们所主导成立的中科院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实际上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AI算法资源,但是这个资源并没有很好地梳理和盘活起来,所以下一步我们要进行盘活,要建立一个全球最大的AI算法库,这个事情由我承担。
同时,由这个算法库衍生到做整个AI算法的供应链,由四部分的主体组成,一个是算法工厂、算法库、算法商店、算法用户。在这个生态里面,大家是负责整个规划和供应链。算法库的建立放在了浙江省,因为浙江的数字经济更加发达、机制更加灵活,我们建立了中科院浙江数字研究院,这个名字是现任上海市李强起的,也都是李强批的。我们院设立了一个人工智能产能规划研究室,未来会变成产业规划研究所,我是这个部门的负责人。
算法商店是我们进行商业化运作,由自动化所、数字院、政府成立了一个完全国资的公司,这个公司来做未来算法的商业化运作,我是这个公司的总经理。算法用户,今天非常感谢财联社和天风证券搭建了科创联盟这个平台,我相信有了这个科创联盟的助力,我们可以把这条链是更好地打通和运作起来。
接下来,为了去把算法供应链这件事情落地,我们也开创性的、破天荒的,而且宣布将会试点运作首个中科院版“类YC模式”,以前对于中科院来说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建立了中科数字冠军计划科创营,我们要打造数字领域的冠军,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冠军。紫冬花是自动化的谐音,我们的咖啡厅都叫紫冬花,紫冬花这个植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冬花是存在的,它是一个能够耐风雪,能够在冬天仍然绽放的一种花,非常符合我们在经济寒冬里面的状况。但是冬花这个植物是一个的花,并不是紫色的,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结合体,红色代表中国的国色,蓝色代表科技,非常符合我们现在所牵头做的这件事情,科技国家队的身份。
所以这三件事情,我就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总在今年的院士大会上讲的一句话,科技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我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科技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我个人的命运。
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些宏观的数据和事实。过去的时间里面实际上除了房地产之外,互联网它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投资风口,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跑马圈地找流量。腾讯垄断了社交路口,阿里垄断了电商路口,包括美团等等去瓜分,现在互联网的流量分配红利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了。现在在培训界里面,商业模式创新这个课题会变得非常的火,大家试图用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法来打开一个局面。
发现商业模式创新并不一定靠谱,包括现在热炒的ofo和滴滴陷入困境,其实都说明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单靠商业模式的创新可能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现在大家都在猜测下一个PPT公司是谁,这种惯性很难遏制。而且从国家整体的层面来说,脱虚入实这个大环境一定会让很多向虚的企业受到管制,我们认为科技创业的神话难以为继。他们投入了硬科技的研发,以阿里为例创建了达摩院,阿里巴巴将在技术研发上投入1000亿人民币,而且建设全球的研究院、高校联合实验室、创新研究计划等等,进行了很多前沿的科技探索。然后在中国科技大会上,马云强调中国有强大的市场,更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项目,而企业的利润未来一定来自于企业创新,而不是市场规模。我们对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一定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快餐式前层次的概念操作,企业与科研院所双剑合并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对全世界的担当决定了今天是企业家与科学家最有作为的年代,科学家与企业家必须完美结合。我们与阿里巴巴有常年的合作研发,其实不只是阿里,包括腾讯今年召开了一系列的大会,对于科学家他们重视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地位,包括百度,现在的专业申请书在应用范围之内已经超过了中国很多的企业,纯科研的话当然还是科研院所更占优势。包括我们看到原来猎豹现在关注的重点也不是互联网了,虽然做的经在美国的直播平台上成为第一名,但是他关心的还是AI,也就是机器人。包括商业模式创新一站成名的(周鸿祎)开始关注硬科技,做硬科技的时候,很多原来商业科技创新的玩法并不好用了。我们看到整个互联网行业也都在往硬科技在转。
中美的竞争其实主线,我认为就是科技竞争,我想很多人都会认同。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给一部分科技企业带来了利空,但实际上又给另外一部分科技企业带来利好。单纯是科技公司还不够,看来只是科技公司还不够,这里面还有一个分水岭,科技公司分为不同的种类,到底是什么样的分水岭呢?中国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引发了学界很多的研究,于是大家开发出了这样的一个词,刚才我们看到很多的兄弟公司,我们取名为硬科技。中国不但需要普遍的科技公司,不但需要科技公司,我们更需要的是真正的硬科技公司。
前不久,中科院出了一本书叫做《中国硬科技投资》,这本书里面对硬科技做了一个定义,我这里面借用了一下。他说硬科技是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产生的技术产品、设备和系统,其底层是科学研究支撑的,世界杯官方不只是技术应用,而且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当代硬科技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而且强调要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持续的积累才能够形成这些高精尖的原创技术,所以它的定义其实是非常的严格和非常的狭窄。现在很多号称自己是科技公司的互联网公司,按照这个定义它往往归不到硬科技公司的范畴之内。
在这个报告里面,用一个很形象的方式给大家说一下什么叫硬科技。实际上搭建了一个科技的金字塔,最上层叫做科幻,是100年之后我们才能去实现的一些科技,我们现在只能在影视作品当中看见它们。再下面一层是黑科技,我们认为是20-50年左右可以去完成的一些科技。硬科技是未来的5-10年,我们经过足够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公关就可以去解决,就可以让它投入产业应用的这些技术,我们把它叫做硬科技。还有就是高科技,高科技是现在已经成熟的一些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已经可以应用的一些技术,但是不能投入太多的科学研发。还有科技,科技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就是大家已经用烂掉的一些技术。
硬科技有一个代表就是戴森,戴森现在是一个网红。很多人觉得戴森是因为它的互联网营销做得好,但是我认为它的背后是因为它有非常扎实的硬科技基础支撑。戴森创始人曾经在推出戴森无绳吸尘器的时候说,他说当时没有人在设计我们所需要的马达类型,因此我们耗时十年研发自家马达。没有它,我们的无绳吸尘器无法产生如此动力。
对于戴森来说,他们做第五台吸尘器的时候第三台就像孩子一样出来了,但是做到第3727台模型的时候靠媳妇儿赚钱养家,还把房子卖了。这个硬科技投入是非常大的投入,Facebook也是这样的,他们需要长年累月默默无闻的付出,而且还要面对非常高的失败率。其实硬科技公司并不,如果你想在这个领域找到一个特别的投资对象的话,在这个领域内很难找得到。
但是我们对于中国硬科技产业抱有十足的信心,来自于我们对于技术层面更深层次的一些分析。基础指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研发投入,大家看到这条曲线昂扬向上,无论是总量上,还是研发的产品投入的比重层面,还是我们每年产生的发明专利数层面都在昂扬向上。尤其现在在我所专注的人工智能领域内,我很负责的是中国智能产业造成了很大的产业,中国的5G动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迟缓的。加上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人员远远超过美国,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信心。
硬科技,我们在基础层面进行深度分析的话是需要几个硬的支撑。第一,技术过硬。这是来自于技术自己要硬,如果你没有一个长达几十年的长远规划的话,你就没有可能去花十年的时间去研发一个小的技术产品,所以你必须得立足于高远有一个非常好的志气。敢去攻坚克难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经营一定要过硬,你才能去突破很多科研的险阻。但是只有精神还不够用,你还得有非常强的实力的支撑,戴森之所以敢用十年的时间去开发全世界最高端的产品,是因为他们每周现在的科研投入高达700万英镑以上,全球工程师和科技人员数量高达2千人以上。我们自动化所也是因为我们有非常强大的科研团队的支撑。
这四点上面还是不够,我们发现像戴森这样的一个公司能够创业起来还是有一个非常核心的要素,那就是戴森本人,是戴森本人把这么多的科学家汇集在了一起,这么多的资本汇集在了一起,看到了未来的科技方向,然后找准今天技术的突破点,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国要想突破硬科技让它成为中国经济硬支撑的话,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就是科创家,科创家可以把电子车载电源科技变成特斯拉,我所提到的就是非常著名的科创家的代表马斯克。像他这样的科创家在美国大概有一万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找到一个硬科技,然后用大概7-10年的时间孵化出来,卖掉退出之后再找下一个硬科技再推出来。我们为了计算界面,假如是十年的周期,大概是用一年的周期寻找一个好的科技项目,大概是用七年的时间孵化成熟,研发出来推向市场,并且占有非常好的市场份额。再用一年的时间把它给卖掉实现退出,这就是九年。最后一点就是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之后再回来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如果是十年的周期,意味着在美国一年军有1000个项目在孵化诞生。这就是未来硬科技对中国企业形成硬支撑的牛鼻子,为什么中科院要去做紫冬花杯等等的项目?这是源于我们对硬科技产业化的本质分析,我们认为要打通科技端和产业端,所以我们要实现科技和产业之间的高效互通。效果想实现这样的硬本质,我们要抓住的硬关键就是人,其实所有的资源都是依附于人。这些人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平台,让人力、财力、时间、空间在一个平台内进行一个聚合。世界上有没有比较好的范本可以让科技人才和企业人才跨界在一个时间和空间内,人力和财力都进行很好的融合呢?其实YC孵化器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我们在中科院打造这样的一个试点,所以我认为关键是在于人。
这里面我们就有一个梦想,如果中国拥有10万科创家,科创家往往是来自于理工背景的人才,美国是20%多,中国是70%左右,是他们的三倍左右。中国人口的数量又是美国技术的四倍,我们潜在的科创家的群体大概有十二倍总量的差距。当然了,世界杯官方这个计算并不十分准确,因为中国大学生的比例相对比较低,而且美国也不只是靠他本土的人才进行创新,还有其他国家的人才去美国进行创新。我们中科院去海外引进很多人才的时候,尤其是引进人工智能的人才比以前容易很多,因为中国的政策支撑特别好,再加上美国的政策环境现在正在变坏,尤其是科技这个环境。中国因为5G的建设,各种支付手段的打通,现在人工智能创业的环境要远远好于美国,所以很多的人愿意回国发展,所以中国也会吸纳全世界人工智能优秀的精英。这个就是源于前面我所听到的事情、我所看到的事情,以及我自己经历的事情,再加上很多硬数据的支撑和深度的分析,让我坚信硬科技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硬支撑”。
财经号声明: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咨询电线
您还需要支付0元我已阅读《增值服务协议》确认打赏1鲜花=0.1元人民币=1金币打赏无悔,概不退款
Contact: 世界杯2022买球软件-Apple App Store
Phone: 13800000000
Tel: 400-123-4567
E-mail: admin@youweb.com
Add: Here is your company address